江西工程学院:赴乡镇一线研学,绘红色文化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2-19 16:27:10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寒假期间,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赴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操场乡、洞村乡等地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革命遗址、观摩红色文物、聆听历史讲解等形式,教师们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探索将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洞村乡红色教育基地,教师团队通过“历史场景还原+文物深度解读”的模式开展沉浸式学习。展馆内,泛黄的《湘赣斗争》报刊原件、锈迹斑斑的红军大刀、字迹模糊的入党志愿书等200余件革命文物,将1930年代湘赣苏区的斗争图景徐徐展开。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双草鞋动情讲述:“这双草鞋伴随红军战士走过300多里山路,鞋底磨损处见证着‘革命不怕远征难’的坚韧精神。”教师们驻足凝视,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文物细节,为课程案例积累素材。

学校教师团队重点考察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地标:在红三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斑驳土墙上仍清晰可见“扩大红军”的标语字痕;于湘鄂赣红军医院遗址,教师们触摸着当年救治伤员用的竹制手术器械,感受战火中的医者仁心;走进革命烈士黄开泰故居,泛黄的家书里“舍小家为大国”的抉择让多位教师眼眶湿润。“这些遗址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肖鹏老师在参观时感慨。

实地研学后,教师们围绕“红色资源教学转化”展开专题研讨。崔丽老师提出构建“三维联动”教学模式:“一要提炼文物背后的价值观内核,二要设计沉浸式教学情境,三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宁世春教授分享感悟:“在烈士故居看到用门板改制的课桌,让我想到当代教育者的责任——要用好红色资源这扇‘门’,为学生打开理想信念之窗。”教师团队结合调研成果,初步形成三项教学方案:开发“文物里的中国精神”系列微课,策划“重走扩红路”情景模拟活动,建立“口述史+新媒体”红色资源库。肖鹏老师表示:“这次实践让我找到理论讲授与情感共鸣的结合点,今后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时会更有底气。”

此次研学活动共采集影像资料200余份,整理口述史料1万余字,为思政课建设注入鲜活的地方红色元素。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推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周”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研学+云端共享”模式,让更多学生在触摸历史中筑牢信仰根基。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崔丽总结:“思政教师要做红色基因的‘翻译官’和‘传承者’,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让英雄故事直抵人心。”(江西工程学院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