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教师赴九龙山“取经”,为思政教育注入红色新动能
近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深入新余市仙女湖区九龙山乡,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参与基层座谈等形式,深化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寻访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教师们首站抵达九龙山革命历史展陈中心,系统学习了九龙山苏区的革命斗争史。展陈中心内详实的图文资料和文物陈列,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岁月中坚守信念、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随后,团队前往花桥党支部旧址——被誉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革命圣地。在这里,教师们参与了“花桥夜话”课堂,与当地老党员围坐交流,通过方言讲述的红色故事,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基层的传承力量。
沉浸式学习,实践与理论交融
活动中,教师们还参访了九龙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缅怀先烈、砥砺初心。新余市委党校与九龙山乡联合开发的主题教育课程,为教师们提供了“红色课堂”的鲜活案例。例如,塔前分场党支部在花桥旧址开展的“小板凳”座谈,将理论学习与民生问题结合,既传播红色文化,又倾听群众诉求,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这种“一线课堂”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倡导的“理论扎根基层”理念不谋而合,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教师感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谢广深老师在总结中表示:“九龙山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动的教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如何通过‘花桥夜话’这样的创新形式融入群众生活。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些鲜活案例转化为课堂内容,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信仰’的力量。”
孙雯老师则从实践角度分享感悟:“与老党员的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接地气’。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让理论教育更具穿透力。未来我们将把这种‘田野调研’模式常态化,推动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此次九龙山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师们通过实地学习,进一步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把新余市仙女湖区九龙山的红色场馆设立为学校思政育人实践基地,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江西工程学院肖鹏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