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新生代龙颖:从非遗传承人到乡村振兴造梦者
扎根沃土:在汗水中破译采茶戏基因密码
“老虎头,鲤鱼腰,双手蛾眉月,脚底轻飘飘”这是一句传唱久远的矮子步艺诀,同时也刻画了无数生活在赣南土地上的客家儿女佝偻的脊背在云雾中起伏采茶的画面。“这是采茶戏的活字碑,是祖祖辈辈向土地讨生活的印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宾茂先生向赣南采茶戏新生代传创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龙颖说道。
这份血脉传承,让龙颖感动,更让龙颖专注于采茶戏的研究与传承。“田间采风时,我看到老茶农弓腰采茶的真实剪影,才懂得《茶童戏主》中的‘矮子步’不是程式化的舞步,而是客家儿女对土地的虔诚叩拜。”龙颖说道。
燃灯引路:让古调新声激荡青春脉搏
“采茶戏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要让年轻的心跳成为它的保鲜剂。”赣南采茶戏传承人潘桃桃老师的悉心教诲,深深刻在龙颖的心底。
龙颖通过成立“青春有戏、艺路前行”采茶歌舞戏先锋队,带着《睄妹子》《补皮鞋》等赣南采茶戏作品走进8所高校、26所中小学、37个社区、52个乡镇开展赣南采茶戏文艺志愿服务,见证着非遗艺术的再现与创新。
在幼儿园操场上,稚童们模仿“矮子步”笑容可掬;在小学校园里,孩童们用稚嫩童声吟唱《斑鸠调》,客家方言的韵脚如春雨润泽心田;在大学社团中,青年学子执扇起舞,采茶戏的基因在新时代血液中蓬勃延续;在敬老院月光下,九旬老人随《牡丹调》击节,手掌叩响时光的共鸣;在乡镇的田间地头,龙颖带领团队以灵动的唱念做打、悠扬的曲调,为乡亲们带来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
除此之外,龙颖也将赣南采茶戏搬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舞台。在全国大学生曲艺展演活动中,龙颖用新编节目《稻花香里说丰年》诉说赣南人民的质朴与真诚。“虽然北方的观众或许听不懂客家俚语,但当“渔鼓”旋转成满月时,我看见了他们眼中同样的星光”龙颖说道。怀着对赣南采茶戏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的热爱与传承之心,龙颖满怀自豪地携其参与全国汉族民间精品舞蹈课程展示,让这独具韵味的艺术形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唯有将根深扎泥土,方能在艺术云端起舞。立足赣南红土,龙颖用赣南采茶歌舞解码一个个苏区红色事迹,塑造一位位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形象。
破茧成蝶:当非遗遇见乡村振兴
在上犹县的一所茶园里,茶农张老捧着布满霉斑的茶叶叹息:“这么好的茶叶,走不出大山啊。”三个月后,当《卖杂货》的戏台搬进直播间,观众不仅为“扇子花”喝彩,更纷纷下单购买当地茶叶,单场直播获得十万点赞。龙颖发现,以非遗技艺带动一方致富,也是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有效途径。
作为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乡村大舞台·好物节》的江西好物推荐官,龙颖作为团队成员之一,表演了赣南采茶戏《睄妹子》、赣南采茶曲牌表演唱《斑鸠调》、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节目,展示了浓郁的赣南文化特色及人文风情,帮助江西的农特产品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从跪地学艺的传承者到奔走阡陌的造梦人,从传统戏台的“三脚班”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龙颖的每一步都在书写答案:真正的文化守护,是让四百岁的采茶戏永远活在当下。当茶花再度染红赣南山岗时,龙颖继续做那个提灯的行者,在古老与现代的对话中,续写非遗传承的永恒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