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辩证统一——评《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1 17:02:39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教育领域的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难题。赣南医科大学田娟同志的著作《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石,深入探讨了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构建了“物质基础-文化调适-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型,为破解教育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作者在概念重构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重新界定,作者剥离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表象认知,揭示了二者共同根植于生产方式的本质关联。将“文化传统”科学界定为“动态演化的精神观念体系”,强调其作为生活方式核心要素的实践品格,并指出文化传统随生产方式变革持续重构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创新为理解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本书在方法论上具有显著的创新性。作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在理论上超越了文化决定论与教育工具论的片面性。通过对黔南三都水族的田野调查研究,揭示了文化传统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的媒介作用,转化为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书关于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的阐释实现了理论突破。作者严密论证了历史性传统与民族性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差异化影响路径,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认知、劳动伦理与现代生产方式的契合程度,规制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及形态。这一发现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破解了传统资源转化路径的实践迷思。

在实践策略层面,作者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推进体系,强调生产方式改造、科技创新和文化基因创生的协同作用。这一“三位一体”的策略体系既坚守生产力标准的根本性原则,又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规律,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兼顾效率与特色的实践范式。

总体而言,本书的学术贡献体现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在理论上,构建了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解释框架,为“教育与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补充;在方法上,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教育文化研究中的具体化应用范式,实现了方法论的本土创新;在实践上,形成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发展模型,为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人类教育文明多样性存续贡献了中国智慧。它确证了教育中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两极,而是在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为构建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开辟了现实可能。

田娟同志的这部著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回应。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新视角,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吴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