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香为伴 “悦”满校园
在江西省石城县第六小学校园西南角,一方挂着“童耕园红色劳动基地”木牌的土地格外醒目。这里曾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闲置空地,如今却成为师生们用双手编织希望的“童耕园”。学校积极响应“五育并举”号召,将红色基因融入劳动教育,创建《童耕园》劳动校本课程,让锄头与笔杆共舞,汗水与智慧交融,在这片20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动答卷。
炎热的九月里,六小教师带领少先队员挥动锄头,开启“垦荒第一课”。土地中的杂草被铲除,板结的土层在翻整中变得松软。劳动老师现场教学土壤改良知识,书法老师教学生写农耕密码,语文组则发起“垦荒日记”征文,劳动基地的序幕就此拉开。
春分前后,各年级认领责任田:“红船菜畦”种下象征革命精神的红苋菜,“星火苗圃”培育航天育种辣椒。学生们在劳技课制作滴灌装置,数学课计算种植间距,美术课绘制二十四节气墙。当看到自己嫁接的番茄苗结出果实,五(3)班张笑笑在日记写道:“原来课本上的光合作用,就是叶子亲吻阳光的秘密。”
金秋的阳光为红色童耕园镀上丰收的金边,学生们穿梭田间,指尖轻触亲手种下的果实。学校特别设立《劳动基地评比方案》,评比出“最美劳动班级”,同时收获的蔬菜按班级评比结果奖励给“种植小能手”“学习优秀学生”,孩子们将劳动果满心欢喜的带回家。
四年级(3)班陈彦龙把包菜带回家,全家围坐炒制“红色风味”,爸爸感慨:“孩子洗菜时念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比说教管用百倍!”更有留守劳动成果走出校园,化作亲情纽带的催化剂,成为家风教育的活教材。
从荒草丛生到蔬菜满园,从简单劳作到立体化育人,童耕园成为党建引领下的教育创新缩影。当孩子们把沾着泥土的蔬菜捧回家,红色的种子已随春风播撒,劳动的精神正在秋阳里抽穗。这片士地孕育的不只是蔬菜,更是知艰辛、懂感恩、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石城县第六小学熊梅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