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打造高效课堂
为深入贯彻国家“双减”政策,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近日,江西省新余六中党总支书记李卫华在求知楼三楼教工会议室为全体教师上了一堂以“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思政课。此次课程围绕“双减”是什么、为什么要“双减”以及学校如何落实政策展开,为全体教师明晰方向,凝聚共识。
解码“双减”:回归教育本真的关键一步
李卫华首先从政策本质出发,解读“双减”核心内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在于缓解教育焦虑、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他指出,“双减”不仅是对学生作业量和校外培训“做减法”,更是对学校教育质量、课堂效率、课后服务“做加法”。随着教培行业的规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主阵地,如何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为何“双减”?——破解教育痛点,守护教育初心
李卫华结合现实案例,深入剖析“双减”背后的深层原因:
1.守护身心健康,拒绝“成长透支”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面临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缺失等问题,近视率、肥胖率、心理问题高发。“双减”通过规范作息、控制作业量,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拥有更多时间运动、休息,认识自我,发展个性特点,守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遵循成长规律,培育“完整的人”
过早过度的学科培训挤压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违背成长规律。李书记强调,教育不能只盯着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综合素质。减少机械重复刷题、禁止节假日违规补课,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阅读体验、艺术学习中发掘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3.遏制教育资本化,筑牢公平底线
校外培训的无序扩张加剧了教育内卷,高价补习成为家庭条件优越者的“特权”,普通家庭被迫跟风,教育公平受到冲击。“双减”叫停学科类培训营利行为,就是要打破“教育产业化”怪圈,让优质教育资源回归学校,缩小城乡、阶层差距。
4.强化学校主阵地,让教育回归校园
李书记提出,“双减”倒逼学校提升课堂效率、优化课后服务,通过社团活动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5.响应国家战略,培育创新人才
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减”与“三孩”政策联动,既是减轻家庭生育压力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素质教育、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举措。
以“双减”为契机,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李卫华强调,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提质增效”。学校已从制度建设和实践行动两方面精准发力:
1.健全机制,压实责任
新余六中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新余六中班主任减负工作方案》《新余六中教师减负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2.规范作息,守护成长底线
严格执行学生作息时间表,保障每日充足睡眠时间;各年级全面落实周末双休、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正常休息,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梳理所学知识体系。
3.聚焦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倡导教师深耕教学设计,以“高效课堂”为目标,转变观念,精简作业设计,杜绝机械重复练习,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品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
4.丰富课后服务,点亮多元兴趣
开设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舞台”。
“‘双减’不是简单的‘减负担’,而是对教育异化的纠偏。”李卫华在总结时指出,政策背后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思考——平衡学业与健康、教育与公平、应试与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他号召全体教师以“双减”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用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教育,回应社会期待。
此次思政课既是一次政策解读会,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动员会。新余六中将以“双减”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让每个孩子在减负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光。(新余六中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