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杨林:扎根赣南的学艺者、育人者、传承者

发布时间:2025-04-30 14:31:20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了解掌握赣南采茶戏,还能触类旁通,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的系统观念与方法,毕业投身祖国各地时,担负起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让当地非遗文化焕发生机。”十八年来,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躬耕教坛、谱写芳华,从一名执着学艺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乐教爱教善教的“提灯引路人”。

非遗里的红色叙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里,主角骡子完成追赶红军部队的艰险任务后,以矮子步的形式缓缓退场,蹲着踮脚尖也要往前走的坚持,体现了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这是杨林向学生讲解赣南采茶戏中经典技艺——“矮子步”时常常举的例子。

杨林认为仅仅通过“口传身授”,让学生学会如何演绎赣南采茶舞,并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在参与赣南师范大学大型原创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的编创时,杨林有意识地融入赣南采茶戏的动作元素,打破观众其“古老技艺”的刻板印象,使之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鲜活载体。她从传统剧目《打鞋底》汲取灵感,对其动作原型进行艺术再创作,将苏区女性打鞋底盼夫归的生活场景艺术升华,用细腻的肢体演绎,诠释出苏区女性坚守后方、默默奉献的伟大形象。“地方故事用地方语汇表达才更具本味。”观众的热烈反响,让杨林更加坚定,《赣南采茶舞》课程应以红色文化为内核,赣南采茶戏为载体,通过演绎讲述赣南红色故事,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让红色血脉赓续闪耀。

课程重构,技艺与文化双生共荣

“我们要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承人,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杨林以参加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契机,将《赣南采茶舞》课程进行全面革新。“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什么要学习一门地方戏?”这一问题久久在杨林脑海里盘旋。于是,她提出“学-研-演-创-践”五位一体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传承发扬“赣南采茶戏”这一非遗文化为例,深入掌握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要领。

课堂上,杨林既以行云流水的姿态示范标准动作,又以任务驱动让学生深入研究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确定文学剧本,让学生“自导自演”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地方戏曲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在“创”字上下功夫,创作一批舞蹈作品、文创作品、新媒体作品。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扎扎实实的社会实践,看到非遗文化在助力地方振兴方面的重要价值。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音乐学院学子们曾参与央视《乡村大舞台·好物节》节目录制,以赣南采茶戏助力地方展形象,曾赴南美三国阿根廷、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的孔子学院开展文艺巡演,带着赣南采茶戏作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宣讲、展演40余场。戏曲与曲艺专业研究生龙颖表示:“跟随着老师,我在田间采风时,懂得《茶童戏主》中的‘矮子步’不是程式化的舞步,而是客家儿女对土地的虔诚叩拜。在上犹茶农的直播间里,发现借助非遗表演带动一方致富,也是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大学生曲艺展演活动的舞台上,明白扎根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群人的事业,我要把这份感动与热爱应当延续下去,为我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贡献力量。”

扎根红土让非遗重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赣南人,杨林深觉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应当在赣南深深扎根。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杨林所申报的项目《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与编创人才培训》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资助项目。不同于过去她所接触的项目,辐射面和可持续性是杨林想要进一步探索的。项目以赣南本土为起点,培养赣南地区传承赣南采茶戏的核心梯队、人才库、人才群,在高校遍地开花后再扩展至福建、广西、粤北等地区;同时以编辑教材为支撑,“创”与“传”两手抓,既守护采茶戏的本土特色,又通过红色题材焕发新生。让中小学教育也能系统融入“赣南采茶戏”这一非遗文化教学,通过美育浸润,滋养心灵、塑造人格。

积跬步以至千里,杨林认为教育理念在持续更新,那么课程教学改革便一直在路上,未来的她,将继续守好这“三尺讲台”,书写潜心育人的教育故事。(赣南师范大学刘吴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