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南坑镇中心小学:“陶”育未来 减负提质

发布时间:2025-05-07 17:21:19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在江西萍乡芦溪县南坑镇,承载南宋古窑文化的南坑镇中心小学,以“陶文化”为内核,将“双减”政策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构建课后服务“5+2”模式,打造“五育陶成”特色课程体系,为乡村学生开辟出一条“减负不减质”的成长新赛道。

image.png

课程创新:五育融合,赋能全面发展  

依托南坑镇700余年制陶历史,学校构建起“陶德修身、陶知启智、陶乐健体、陶美悦心、陶具匠心”五大课程模块,开发的24门特色课程如同24颗火种,点亮了乡村孩子的课后时光。“一生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舞台。

image.png

陶德修身:通过绘本阅读、硬笔书法等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涵养品格;陶知启智:科学启蒙、无人机编程、科技创作等课程,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未来科技人才;陶乐健体:篮球、足球、花样跳绳等运动课程,以趣味活动强健体魄,锤炼意志;陶美悦心:傩舞、合唱、儿童画等艺术课程,融合本土非遗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陶具匠心:泥塑、剪纸、钩花等劳动课程,以“劳”育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  

特色亮点: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双驱动  

学校将地方文化传承融入教育实践,傩舞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泥塑课程通过“分层教学+研学实践”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访名师、观展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科技类课程紧跟时代步伐,无人机、编程等课程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创新素养。 

image.png 

泥塑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串起了五育融合的育人链条。走进学校的古窑工作室,拉坯机的转动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教师刘倩带领团队研发的《泥形你塑》校本教材,将工具技法、地方民俗等8大主题细化为29项实践课例。从班级全员授课到课后服务精英班培养,从校园创作到窑文化研学中心实践,分层教学模式让参与学生实现阶梯式成长——90%掌握立体造型技法,56件作品斩获国家、省市级奖项,300余件作品填满校园陈列架。

成效显著:减负不减质,成长更精彩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南坑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交出亮眼答卷: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100%,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陶泥创作,200余件学生作品在省级劳动教育活动中展出。家长反馈显示,学生作业压力显著减轻,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同步提升,“课后时光不再是机械刷题,而是充满创造与探索的快乐”。  

未来展望:深耕服务,让教育更有温度  

未来,南坑镇中心小学将持续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深化“五育陶成”育人内涵,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型。校长表示:“我们将以‘陶’为媒,让每个孩子找到热爱、发展特长,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成长更出彩!”  

image.png

从千年窑火的文明印记,到课后服务的创新实践,南坑镇中心小学用一团陶泥诠释了“双减”的深层价值——减掉的是机械重复的课业负担,增加的是文化自信的滋养、创造潜能的激发。当教育真正扎根乡土,那些沾满陶泥的双手,终将塑出属于乡村孩子的出彩人生。(芦溪县南坑镇中心小学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