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育人成效

发布时间:2025-07-07 17:58:40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长塘镇中心小学坚持贯彻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依托本地丰富红色资源,精心打造“长小常红”特色品牌,通过“先锋引领,红色赋能”行动,推动党建工作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深度融合。相关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江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校、江西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吉安市少年军校等多项荣誉。

一、坚持阵地筑基,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育人”理念,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一是营造红色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走廊、楼道、宣传栏等空间,系统展示中国百年屈辱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长征壮举以及井冈山精神等红色历史与精神谱系。同时,创建“红色之声”广播站,每日讲述红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编印《红烛》校报,专设“红色记忆”板块,及时传递校园红色资讯,生动展现红色校园风貌。让校园面面墙壁会说话,角角落落皆育人,时时处处以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滋养和浸润学生心灵。二是建强红色育人队伍。重点培育国旗护卫队、“红色之声”播音员、红色小小讲解员、校园鼓号队及少先队大队委五支核心队伍。通过系统化建设与管理,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和服务中,多维度、深层次地学习感悟与传承红色精神,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激励其成长成才的持久动力。三是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将红色教育深度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创新性地以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光辉典范和革命英雄命名各中队,精心创建25支“红色中队”。各中队组织队员系统学习相关红色历史与精神内涵,确保人人熟知、个个能讲,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队员成长的精神标识与行动自觉。

二、坚持师资固本,锻造先锋队伍

学校严格遵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标准,着力选拔与培养,精心锻造过硬的红烛先锋队伍。

一是立师德。紧扣“进德修业”主题,系统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通过精准解读政策文件、沉浸式观看教育楷模事迹、组织深度主题研讨、依托学校公众号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多元形式,引导全体教师深刻体悟并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铸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二是铸师魂。学校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特别强化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红烛示范岗”,鼓励党员教师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党员教师中扎根一线、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事迹,讲好党员教师的“育人故事”,用身边榜样感召全体教师见贤思齐。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自觉将其转化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鼓励党员教师带头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青蓝工程和志愿服务,在解决教育难题、服务学生成长中彰显党员担当,诠释教育家情怀。三是强师能。学校统筹盘活全镇教育资源,抓严抓实教学常规管理。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多层次培训与教研活动,优先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厦门、南昌、广州等教育先进地区交流学习,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学理念。聚焦政治素养、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等核心领域开展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跨学段学情把握水平。同时,畅通跨学段教研交流渠道,鼓励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及教学竞赛,全力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创新实践,致力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品质的“经师”和“人师”。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锤炼,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与展示活动中屡创佳绩。

三、坚持素养赋能,提升育人成效

学校坚持以党支部书记为主导,团队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机制,利用党建引领赋能学生素质发展。一是深耕思政课堂。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所有课程讲出“思政味”、引导全体教师挑起“思政担”,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与“硬课”。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深度融合,精心营造浸润式校园文化环境,使各学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和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二是创建乐趣小组。广泛开展乐趣小组创建活动,积极组建足球、丢沙包、啦啦操等特色兴趣小组,精心打造“金铃”合唱团、鼓号队、书法社等精品艺术社团,着力营造“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生动育人生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吉安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学校足球队获2024年吉安市“国家级、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比赛一等奖,“金铃”合唱团在2024年江西省“青春唱响”第四届大中小学合唱展演活动中获二等奖,并进入江西省第二十届群星奖合唱总决赛。三是聚焦减负提能。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创新推行“1+N”课后托管服务模式,即“1项基础作业辅导 + N项特色拓展课程”,涵盖体育运动、科学实验、非遗传承等20余门特色课程,服务覆盖率达 100%。同步深化“五项管理”,建立分层作业设计库,开发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占比超 60%,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聚焦课间活力提升,以“阳光十五分钟”为载体,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大课间活动,将跑操、京剧、舞龙舞狮、篮球、桌面舞等特色活动融入课间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宋建明、彭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