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持续推进校馆协同育人
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借助革命历史场馆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深刻认同感和崇高使命感,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实现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与刘肩三教育纪念馆携手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积极践行校馆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打造优质教学平台和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与思政教育实践导向的强化,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内化,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刘肩三教育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提供的真实历史情景和实践场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刘肩三教育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与学校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刘肩三的长孙刘同颜表示,“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传承红色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希望高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中,让红色基因在他们的血脉里流淌。”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凭借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知识框架;刘肩三教育纪念馆则以丰富的实物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学生呈现更为直观、多元的史料。学院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展览参观、专题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局限,拓宽知识视野。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有力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校馆协同育人已成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关键举措。
校馆合作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校馆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校馆双方共同建立课程与活动共建机制,精心设计符合“大思政课”要求的实践教学课程,并联合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纪念馆的文化资源与学校的理论支持有机融合,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体验性。例如,在设计关于革命历史的课程时,学校教师提供理论框架和历史背景知识,纪念馆工作人员则提供相关的实物资料和历史故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通过实地参观、主题研讨、历史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青年力量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校馆协同育人,以历史长河为脉络,以红色基因作血脉,构筑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图景。革命场馆的红色记忆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根基深度交融,历史现场与课堂讲台相互嵌入,文化场馆成为生动的历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校馆合作通过实践教育的创新和多元主体的参与,为学生赋予更加全面的成长空间。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历史情境、实际体验红色遗产保护开发和文化传播等活动,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激发了自我探索的动力和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