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学科部暑期社会实践队探寻德安红色印记
近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学科部暑期社会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赣北红土地,用心灵聆听历史回声,在这片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关于精神火种如何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温情敬老,烽火记忆里的精神密码
实践队员们踏入德安平君老年公寓,有幸拜访了两位退役老红军甘定藩爷爷和白素臣奶奶。
97岁的甘定藩爷爷已耄耋之年,但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从部队退役后,先后在修水、安徽等地任教,将浸透硝烟的军号声转化为三尺讲台的琅琅书声,用知识火种点燃学子梦想。
96岁的白素臣奶奶,巾帼不让须眉。她耐心讲述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奋斗的红色岁月,声音虽沙哑却铿锵有力,似带着历史回响,将人们带回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年代。她小心拿出两枚具有非凡纪念意义的纪念章和珍贵合影资料,纪念章闪耀金光,诉说着英勇奉献;合影定格历史瞬间,让队员们如临其境。
两位老红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他们的故事如明亮光芒,照亮队员们的前行道路,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初心如磐,岁月年轮中的初心图鉴
实践队员们走进社区,拜访了四位党龄逾40载的老党员。67岁的老党员吴兴生,自入伍投身科研工作起,便以矢志不渝的信念默默耕耘、奉献青春。退伍后转战铁路领域,他将“共产党不干,谁干?”的铿锵誓言化作毕生行动准则,在铁轨延伸的征程上,用坚守与担当书写了对祖国铁路事业的赤诚篇章。
74岁的老党员胡福玉曾投身空军后勤工作,1972年入伍的他,在检测仪器相对匮乏的年代,凭一块万用表出色地完成各项检测任务,他深知万用表指针的每次摆动,都是与死神的博弈。
老党员们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图景,胸前的徽章在岁月中愈发闪亮,激励着队员们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于心。
在德安革命历史陈列馆的探访实践中,队员们于《德安红军行军路线图》、红军刺刀、烈士入党誓词等实物史料中溯源革命印记,深切体悟1927年土地革命期间的英雄史诗。他们通过文物与影像的时空对话,完成红色精神洗礼,系统梳理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德安历史脉络2。此次活动深耕江西本土红色资源,队员们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动能,以“请党放心”的誓言扎根基层,用“强国有我”的行动丈量青春担当。
实践队队员罗雅欣说:“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要在新时代坐标中重构其价值维度,真正的传承,是将‘一块砖’的奉献精神熔铸于专业精进,让‘万用表’的严谨作风内化为我们的治学态度。”(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周涛、余璇、谢达运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