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双引擎教学模式点燃青春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10 16:22:38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这堂课就像一场文化探秘之旅!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真正参与到对古村文化的挖掘和思考中。”2023级学生刘燕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与2024级学生王磊“第一次在课堂上同时收获学术洞察与创业实战经验”的感慨,共同勾勒出江西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堂的创新实践。近日,该校以“双师同堂”与“师生同台”双引擎驱动教学改革,让理论课堂与实践探索同频共振,为青年学子带来极具冲击力的思想启迪。

“双师同堂”解码就业:当学术洞察遇见创业人生

“全球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在全秀老师的数据分析中变得清晰可感,而陈堃源先生从退伍军人到企业家的蜕变,则让奋斗二字有了具体模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周年的特殊日子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秀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堃源联袂主讲的“解码就业困局,共绘青春答卷”课程,以“观局—入局—破局”的逻辑链展开教学。全秀老师用详实案例解析就业市场态势,从政策、施策、教改三维度呈现中国方案;陈堃源则以“兵哥送菜”的创业历程,讲述“在挫折中坚守实干、在机遇中勇闯新路”的实践哲学。

image.png

当学生提出“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定位自身”“面对职业挫折如何调整心态”等问题时,双师形成“理论框架构建+实战经验输出”的互补教学——全秀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融入国家战略新赛道,陈堃源则以“退伍不褪色”的亲身经历激励学子:“青春没有捷径,唯有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这种“高校教师+行业导师”的授课模式,让2024级学生李哲感叹:“原来思政课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困惑,既给思想高度,又给行动方法。”

“师生同台”探秘文化:古村蝶变里的青春思考

“带着钓源古村村民的口述史和调研数据站上讲台时,突然理解了传统文化为何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在刘秀红老师主持的“解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实践”课堂上,学生化身“文化研究员”,分组展示庐陵文化浸润下古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转型路径。课堂不再是单向讲授,而是围绕“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如何平衡”“青年力量如何融入文化传承”等现实议题展开的师生共研共议。

image.png

刘秀红与学生的互动中,既有对古村建筑纹样所蕴含的伦理观念的学术解读,也有对“如何用短视频传播古村文化”的实操探讨。2023级学生刘燕在课后分享中提到:“当我们用镜头记录古村老匠人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过程,用数据对比旅游开发前后村民收入变化时,突然明白思政课的‘沉浸式’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让理论与现实产生真实连接。”这种“师生同台讲调研、共同解难题”的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本走向了鲜活的乡村实践现场。

双引擎驱动育人:让思政课成为青春成长的“坐标系”

从就业困局的理论破题到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支点:“双师同堂”通过产教融合打破课堂边界,“师生同台”借助调研实践激活主体意识,两者共同构建起“理论认知—实践体验—价值建构”的育人闭环。据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介绍,这种“课堂讲授—实地调研—成果转化”的教学体系,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青年学子观察时代、思考未来的“思想实验室”。

正如参与课程的学生所言:“当双师的思想火花点燃职业理想,当师生的共同探索解码文化密码,思政课便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说教,而成为照亮青春征程的精神火炬。”该校以教学创新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正在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鲜活的“江科智慧”,让青年在与时代命题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坐标。(江西科技学院杨忆林、全秀、刘莹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