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笔绘乡情 青春践初心——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暑期实践书写青年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11 16:21:31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今年暑期,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学子奔赴江西省各地深入开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青年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急救赋能进校园 守护生命筑未来

“泳护生命·安筑乡情”社会实践队走进泰和县高新区小学,开展“急救赋能”主题实践活动,助力提升青少年安全自护能力。

实践队员化身“急救导师”,利用人体模型,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解CPR(心肺复苏)的核心流程——从意识判断、紧急呼救、摆正体位、清理异物、到标准胸外按压、有效人工呼吸、每一步操作的要点都清晰呈现。学生和家长积极进行实践操作,在队员的“手把手”指导下初步掌握关键技能。

团队还创新采用情景模拟方式,生动演绎水中抽筋的自救互救方法,并摄制成微视频便于后续传播学习。通过组织急救技能考核,模拟真实突发场景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对技能掌握不充分的学生进行现场巩固教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授予“急救达人”荣誉证书。

image.png

解锁千年傩戏密码,传承非遗文化

“寻梦抚韵”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丰县石邮村,探寻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傩戏文化。

image.png

石邮村以悠久傩戏传统闻名,古朴建筑、肃穆傩神庙与村民的热忱,构成活态傩戏博物馆。实践团参观傩文化展示馆,造型各异的面具令人震撼——或威严庄重,或神秘诙谐,皆经精雕细琢,既是表演道具,更是傩文化载体,诉说着古代祭祀的虔诚。

队员们与村负责人交流,深入了解傩戏起源、传承及当代挑战。大家纷纷表示愿为傩戏传承出力,以双眼观察艺术精粹,以心灵体悟传统魅力,以脚步丈量文化沃土。

“陶艺疗愈·情暖社区”

晨光熹微的盛夏早晨,“窑火传薪・艺心筑梦”实践团循着“万名大学生进千站”的号角,来到林荫路社区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点,带着一筐筐陶泥与满腔热忱,为社区职工子女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绪+陶艺”盛宴,用陶艺之美点亮孩子们的假期时光。

实践团以“做情绪的主人”为切入点,通过童趣盎然的PPT演示,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喜怒哀乐小怪兽”,生动解析情绪密码。在陶瓷泥塑体验区,志愿者们化身“陶艺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揉泥、塑形。从圆润饱满的“快乐球”到起伏褶皱的“委屈包”,孩子们用指尖的温度赋予陶泥情绪的灵魂,托管点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image.png

窑火传薪育童心,实践青春绽芳华。此次活动既是实践团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力量的生动实践,也是校社联动共育的暖心探索,实践团将持续深耕社区服务,让青春在社会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光伏板下育新茶,产业基地育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实践新模式,7月6日,暑期大思政“茶香寻迹·绿芽兴农”实践队8名师生赴浮梁西溪村光伏茶园和西溪村荻湾水厂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参观了茶园光伏板的科学设计布局,了解光伏板的应用机制。光伏设施不仅提供清洁能源发电,还通过遮阴调节优化茶树生长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土地“发电+产茶”双重效益,生动体现了光伏板生态在保护绿水青山中的实践价值。

image.png

队员们来到荻湾水厂实地调研,将“思政大课堂”开到学校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大家参观了整个水厂的外部环境,喝着“陶小溪”,畅谈营销创意、就业经验。带队老师表示:“只有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才能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挥学子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解码“春采夏耘”产业振兴路

“诰峰引青·茶韵铸红”实践团走进“天祥茶号”博物馆与广阔田野,以茶为钥、以秧为笔,解锁乡村产业的振兴密码。

泛黄的明清茶号账簿里,记录着“东方黑金”的贸易传奇。在天祥茶号博物馆,团队成员了解到茶产业千年不衰的关键,正因产业链的完善与专业化。看茶做茶,四道工序七十二细节。队员们俯身观察木质揉捻机,齿轮的磨痕里藏着千年制茶智慧。

实践团踏入阡陌纵横的水田,开启插秧实践课,体会农耕产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变中凝聚的智慧与汗水。沉浸式劳动体验既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知农爱农情怀,也架起理论与实践、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image.png

从茶香到稻香,实践团在茶文化与劳动实践中丈量乡村振兴的活力强度,以茶产业与农耕产业为重要窗口,深入探寻乡村产业从传统技艺向现代模式蝶变的振兴密码。

探访现代农业,体验农耕文化

“窑火有为青年行”志愿服务队前往修水县何氏镇农业科技展示馆及西源生态葡萄园参观学习。

在农业科技展示馆,该馆作为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三大板块展示修水农业发展历程。同时,以农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农耕文化创新发展。

image.png

队员们来到葡萄种植基地,在农户指导下体验葡萄套袋技术,体会到农业生产精细化和科技化。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感受现代农业魅力,深化对“三农”工作理解,大家表示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耕文化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童心叩问摇篮路,薪火再续红都魂

“薪火履痕”红色非遗实践队在共和国摇篮瑞金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实践队深切感悟为民初心与早期执政探索的艰辛,化身历史解读者与未来启蒙者,将厚重岁月化为指尖课堂,编织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图谱。

image.png

“草鞋课堂”上,实践队以学习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带领孩子们重温红军征途的坚韧足迹。通过“草鞋课堂”转化红色基因,孩子们亲手触摸草鞋,悄然在心中编织起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队员们深入叶坪等革命旧址群寻根问脉,接受灵魂洗礼。置身于斑驳土墙与简朴陈设间,队员们,在触摸历史脉搏的沉浸体验中,激荡起铭记来路、勇担重任的青春回响。

踏寻长征源,青春映初心

暑期大思政“长征源流红色薪火”社会实践团奔赴赣州市于都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革命旧址中感悟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青春探寻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馆内,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等珍贵文物,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当听到于都百姓拆门板、捐木料,在30里河岸搭建8座浮桥,帮助红军突破敌军封锁的感人事迹,在场的队员无不为之动容。

站在长征第一渡口,望着滔滔河水奔流不息,仿佛能看见八万六千名红军将士高举火把、奋勇前行的身影。队员们触摸着历史的温度,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三雕与绿茶非遗考察

“艺脉承徽”传承队来到婺源县西冲村的俞氏祠堂与思溪延村等地考察学习三雕工艺,观赏这份藏在村落深处的非遗文化。

在祠堂的各个角落,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展现出匠人的非凡技艺。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雕刻艺术所蕴含的魅力以及其中彰显出的民族智慧。踏入了绿茶园,队员们亲身感受制茶艺术,了解有机绿茶的研制历程以及茶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期望,深刻领悟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image.png

基于绿茶与三雕工艺的学习与体验,让队员们想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踊跃参与实地考察与交流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并切实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