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融入大我!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学子用社会实践擦亮青春底色
今年暑期,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学子以“小我融入大我”为指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专业所长书写青春担当。同学们将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在田野乡间、社区街巷留下青春足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情怀,为青春染上了一抹厚重而鲜亮的底色。
绘梦防溺,爱满童心
守护生命之舟,共筑安全防线。“财法暖乡,社护同行”社会实践队来到珠山区方家山社区,聚焦儿童安全教育,通过防溺水宣传与社区支教活动,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队员们通过一系列生动且发人深省的案例分析,向孩子们详尽展示了溺水的严重危害性以及预防溺水的重要性。
“如果在河边玩耍时不小心落水了,应该怎么做?”“发现有人溺水时,第一反应是什么?”……知识问答游戏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通过巩固了防溺水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和互救。
“防溺水”主题绘画课上,孩子们将心中的安全理念化作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防溺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您好!我是反诈宣传员”
“窑火有为青年行”志愿服务团队与何市镇民警走上街头,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反诈知识,助力构建和谐安全社会环境。
志愿者与民警分组行动,深入人流密集区,通过发手册、贴海报、讲案例等形式,揭露“刷单返利”等常见诈骗手段,提醒群众不轻信陌生电话、不点不明链接,遇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活动提升了群众防骗意识,展现警民共建平安家园氛围。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反诈宣传活动,通过警民协作、多方联动,不断筑牢防诈“防火墙”,提升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沉浸式陶瓷文化“大思政课”
“瓷行践知”文化实践团深入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开展沉浸式“大思政课”实践。
队员们实地调研了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邑空间”,通过观察创新陶瓷作品及访谈创业者,精准掌握孵化平台聚焦35岁以下青年群体、创业者中女性占比70%、平均年龄26周岁的结构特征,并详细了解了免费工位、导师辅导等扶持政策。
走进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家系统学习从传统柴窑到现代电窑的技术革新历程,深入考察20世纪50年代瓷厂公有化后的发展变迁、瓷工奋斗史及代表作品,筑牢了文化自信根基。
在陶溪川创意集市,实践团成员与创业大学生深度对话,聚焦其作品如何创新运用传统技法、演绎地域元素的美学理念。
此次社会实践有效连通课堂与社会,引导青年在触摸千年瓷都文脉与时代创新脉搏中坚定报国志向,强化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与行动自觉。
探寻古窑奥秘,传承陶瓷文化
“镇窑文化研习社”来到双板桥柴窑,通过搭烧自己创作的作品,沉浸式探秘柴窑烧制技艺,感受器物之美。
团队成员带来先前悉心创作的作品,向柴窑师傅学习并体验装匣、满窑的整个流程。炎炎夏季,挥汗如雨。师生们身体力行,参与陶瓷创作与柴窑烧制,感受镇窑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
青春足迹丈量苗乡蝶变,艺术赋能绘就振兴画卷
6月27日至7月3日,“苗乡新媒”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开展“乡村振兴青春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苗绣工坊,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探寻传统工艺对接市场的可能;调研特色民宿,了解其依托乌江生态和苗族文化带动村民增收的路径,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
大家沉浸式体验了苗族文化,在互动中与村民共唱苗歌、共跳民族舞蹈。结合专业优势,为当地儿童开设书法、普通话小课堂,并赠送景德镇青花瓷手串,促进陶瓷艺术与苗绣文化的交流。
实践团还沿乌江岸线开展环保志愿行动,清理垃圾,以实际行动传播生态保护理念,获得村民积极反响。期间,校地双方举行座谈会,围绕非遗创新、民宿升级等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深井探秘砺初心,瓷钨交融践真知
实践队全员来到漂塘矿井,实地了解采掘工艺。昏暗矿道中,岩壁与采矿器械相映成趣,蜿蜒轨道与纵深矿坑勾勒出工业文明的轮廓。矿方安全员以岩壁为书、矿灯为笔,开启实景教学,矿灯照亮岩壁渗水处,仿佛照见矿工汗滴穿越时空。队员们触摸冰凉岩壁,丈量工业文明厚度,观察岩层结构,光影交错间触摸矿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矿道深处见证了采矿工艺的迭代痕迹,青年学子切实体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堂行走在岩层间的思政课,让青春在工业文明的脉络里找到了担当的坐标。
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智青年”社会实践队走进景德镇荷塘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红色走读活动,在革命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团队参观了殊源坞荷塘红色书院,通过珍贵史料与革命文物,深入了解了景德镇的红色历史。展馆内陈列的百余件文献资料,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复兴”的坚定信仰。
从地方党史文献展到荷塘农垦精神文化展,队员们通过泛黄的照片、详实的史料和厚重的实物,触摸到革命先辈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奋斗史诗,深刻领悟了红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红色密码。
活动中,队员们还聆听了一堂以“荷塘农垦精神与廉洁自律”为主题的微党课。大家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此次精神洗礼转化为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在青春赛道上勇毅前行。
踏草鞋履痕,聆信仰回响
“薪火履痕”红色非遗实践队踏着草鞋编织的信仰之路,走进于都这片革命热土,循着先辈足迹,丈量信仰的厚度与温度。
师生们怀着敬意拜访了3位长者——肖香烈扎根基层,诠释孺子牛奉献;肖香腾以翻破字典的毅力精进求知;肖南昌承袭三代军魂,矢志国防。他们用生命刻画的奉献、坚韧与忠诚,寄语同学们要有“求知的热望、报国的志向、强健的担当”。
队员们跟随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南斗学习草编技艺,平凡的稻秆在指尖化作坚韧草绳,无声复刻着红军跋涉万里的坚韧。大师制作的草鞋与父辈彻夜赶制支援红军的故事,让队员们触摸到了烽火岁月的温度。
老党员传薪火,青年续华章
“译心向党,语润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来到程家山村,拜访了老党员叶就产和叶炳辉,探寻乡村发展脉络、汲取振兴宝贵智慧。
两位老党员的讲述,犹如一部鲜活的乡村发展史。叶就产回顾了当年基层工作的艰辛,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政策如何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温饱解决,补贴和养老金增加,贫困家庭得到扶助,房屋得到修缮,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叶炳辉则从军旅生涯谈起,分享了早期工资的微薄,以及农村实行“大包干”和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生活在吃穿住行上发生的质的飞跃。他感慨如今生活富足,与过去“吃糠饼、地瓜”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
听老党员的感人故事,队员们深受触动,心中激荡着“少年强则国强”的使命感。生逢盛世,青年何其有幸。乡村振兴,时代重任在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当以所学所悟,躬行实践,将青春智慧与热忱,化作投身乡村的赤诚丹心。(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