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红色记忆:江科星火红舞班井冈山实践铸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11 16:21:31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用艺术串联革命记忆与时代精神,这个暑假,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星火红舞班的同学们组成星火舞韵团,怀揣对革命圣地的崇敬,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他们以“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为主题,在古田村的乡土里触摸历史,在龙江书院的青砖间感悟信仰,用舞蹈艺术编织起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踏红色土地:古田村的“红”与“土”

“七一”建党节的余晖中,星火舞韵团抵达井冈山葛田乡古田村。黛瓦白墙的村落里,红色印记藏在每一处细节:斑驳的墙砖上,隐约可见当年红军驻扎时留下的标语;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乘凉时讲的故事里,满是革命年代的军民情深。

队员们踏着先辈走过的路,深入体验这片土地的“红”与“土”。在田间地头,他们看着村民弯身劳作的身影,感知着最质朴的乡土脉搏;在村内广场,看老人吹奏《映山红》,孩童跟着旋律蹦跳——这便是革命先辈守护的“烟火气”,也是他们用艺术想要表达的“乡土中国”。“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田,都在诉说‘红色’从未走远。”队员蓝李玲感慨道。

寻红色足迹:从“胜利之火”到龙江书院

星火舞韵团以徒步方式从古田村向龙江书院进发,重走革命先辈的足迹。行至中途,一座挺拔的雕塑骤然入目——“胜利之火”正以昂扬姿态矗立山间。

这座高10.54米的雕塑,藏着深刻的革命密码:上半部分是烈焰升腾的造型,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下半部分融入八角楼油灯元素,呼应毛泽东在茅坪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的微光;“胜利之火”四字为毛泽东手迹,正是为纪念1928年朱毛会师而题。“触摸雕塑的纹理,像摸到了革命先辈跳动的脉搏。”队员秦向阳伸手轻触石雕,仿佛能听见当年会师时的欢呼。

历经2小时徒步,团队抵达朱毛会师广场。穿过广场,便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龙江书院。这座曾是湘赣边界客家子弟求学之地的院落,如今仍保留着当年的讲堂与宿舍。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曾在此长谈,为红军建设定下方向,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

image.png

融艺于史:草鞋里的匠心与舞台上的传承

在古田村的老屋里,一位姓谢的老奶奶正坐在竹凳上捻着草绳。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还会编草鞋的老人,她成了星火舞韵团最珍贵的“老师”。“当年红军在这儿打仗,战士们穿的草鞋都是村民连夜编的,加草要匀,扭绳得紧,不然走山路容易散。”谢奶奶一边演示“加草、扭绳、穿草”的工序,一边讲起往事,“当年为了给前线送草鞋,全村人熬了好几个通宵,手上磨出的泡比草结还多。”

队员们围坐学习,指尖被草叶磨得发红也不停歇。当第一只带着温度的草鞋成型,队员吴浩迫不及待穿上,脚底板传来的粗糙触感让他红了眼眶:“编草鞋要巧劲更要韧劲,就像革命先辈在困境中拼出来的路。”

这份感悟当晚便化作了舞台上的力量。古田村广场的灯光下,星火舞韵团接连上演《十送红军》《万疆》等舞蹈。《十送红军》的肢体里,藏着编草鞋时体会到的“不舍与坚定”;《民族串烧》的节奏中,融入了村民田间劳作的欢快韵律。村民们拍着手跟着哼唱,广场上的掌声与山间的晚风交织,成了最动人的“红色共鸣”。

image.png

以舞为笔:青春书写红色新篇章

“舞蹈不只是技巧,更是历史的语言。”指导老师谢百清看着同学们在龙江书院排练,这样说道。星火舞韵团以“荷花意象映照井冈星火”为灵感,创作舞蹈影像《荷色》。镜头里,荷叶的舒展呼应八角楼的灯光,舞姿的顿挫复刻革命先辈的坚毅,将“红绿古三色华章”藏进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

image.png

舞蹈编排紧扣空间的历史回响,在龙江书院明道堂斑驳的课桌间,队员们以刚劲肢体复现教导队学员伏地书写的艰苦求学场景;在八角楼的窗前,队员们手臂的起伏模拟“胜利之火”的燃烧,脚步的移动再现红军行军的路线。“站在毛主席当年办公的地方跳舞,仿佛能听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呐喊。”队员耿明慧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红色故事不仅在书本里,更能在肢体语言里跳动。”

image.png

如今,星火舞韵团的实践仍在继续。那些在古田村踩过的田埂、在龙江书院记下的感悟、在舞台上挥洒的汗水,正化作一个个鲜活的舞蹈片段,深刻印在同学们的心中。他们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跳的不是舞,是先辈未写完的信;我们追的不是星,是永不熄灭的‘胜利之火’。”这抹青春舞韵,终将成为井冈山红色记忆里,最灵动的一笔。(江西科技学院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