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青年学子:行走药都樟树 用“直播+”赋能非遗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4 15:22:03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当镜头对准翠绿摇曳的枳壳田垄,当直播信号穿越千年药都的街巷阡陌,7月2日-8日,宜春学院“岐黄文化·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药都樟树,采用“直播+”的青年化形式,将直播间设置在田间地头、文化街区、非遗学堂等一线场景,通过青春视角和新媒体方式让实践队员们化身“青年主播”,打造了一场场生动的文化直播,让镜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让“药都”非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image.png

田间地头:“直播+科普”道地药材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双金园艺场,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来看看我们江西人自己的中药园……”

实践队首先将直播间架设在药香弥漫的科技小院。在双金园艺场的百草园里,实践团成员化身“户外主播”,带领线上观众“云”游药圃、识百草、种芦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类道地药材的形态特征、功效、历史典故及背后的中医药智慧,使古老的中药知识以新颖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image.png

直播不止于讲解,更在于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交流中。在江枳壳种植基地,大家仔细观察着一颗颗的枳壳树,并与基地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提升种植效率和品质的方法,进一步推动了江西道地药材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走向大众,为传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街区:“直播+体验”药都文化

“这个香囊里有艾草、薄荷,夏天挂在身上能驱蚊提神……”

“这杯凉茶加了金银花、菊花和甘草,清热降火,喝起来也很甘甜……”

实践队的脚步和镜头也延伸至承载樟树历史记忆的三皇里历史文化街区与药都里文化一条街。在这里,队员化身“文化主播”,把直播间变成移动的“文化窗口”。

image.png

实践团于三皇里街区摆摊设点,邀请游客通过填写问卷、参与采访调研的方式,可以免费领取实践团药学专业成员用中药材制作的香囊、香皂与凉茶。拿到香囊的路人开心地说:“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特别好,既能了解到中医药文化,又能带走实用的文化名片。”

而在国医馆,实践团直播观摩中医师把脉问诊,体验中医“望闻问切”,向医师请教中医知识,并在医师的指导下按方抓取白术、远志等药材,让直播间的网友们进一步了解中医药。

image.png

非遗学堂:“直播+传承”匠心技艺

“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中药炮制的非遗技艺……”

探寻岐黄根脉,离不开对传统技艺的守护。实践团走进天齐堂非遗工坊,聚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樟树“中药炮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朱福林一起化身“科普主播”,近距离直播并科普了六项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使樟帮中药炮制技艺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度,让屏幕前的观众领略“樟帮”药工“刨制如法炮制得宜”的匠心独运。

image.png

直播不仅是展示,更是互动与传承的桥梁。队员们邀请朱师傅与网友们在线交流,解答非遗技艺的问题,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希望能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技艺。

此次奔赴药都樟树的青春之旅,宜春学院“岐黄文化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通过“直播+”的模式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药都博物馆读懂岐黄文化,在毛泽东旧居与革命史馆感悟红色药香,在中医医院探访医道实践,在企业一线调研产业发展,运用专业所学赋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樟树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和非遗项目插上了“云翅膀”,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在躬身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让青春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未来,他们将继续做药都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彩,为健康中国注入青春动能。(宜春学院甘点江、王洪樑、陈婷、杨鑫品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