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江延湖慰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并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
盛夏的赣鄱大地,红色印记熠熠生辉。7月7日至9日,江西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江延湖赴赣州于都、抚州临川等地,看望慰问在此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师生团队,在红色旧址与文化街区间开设“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力量在历史长河与文化脉络中汲取养分。
长征第一渡口的青春对话
“看着纪念馆里8.6万红军的史料,忽然明白‘风华正茂’四个字的千钧重量。”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青衿逐红实践团成员顾玲羽望着展柜中草鞋与步枪,眼眶湿润。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锈迹斑斑的军号曾吹响冲锋的号角,磨损的斗笠见证过风雨兼程,泛黄的家书里藏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
江延湖与实践团师生在全国人大代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钟敏的带领下重温长征岁月。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让那段气壮山河的历程愈发清晰。“红军与百姓‘生死相依’的鱼水情太动人了。”团队成员卫艳驻足在“捐门板”场景复原展前,深有感触:“老乡们把家里仅有的门板献给红军搭浮桥,战士们在门板上写下番号以便战后归还,这种信任与深情,正是革命胜利的根基。”
江延湖在纪念馆内为同学们讲授思政微课时,特意将红军战士与当代青年的青春岁月相连:“当年出征的红军平均年龄约20岁,和今天的你们一样正值青春。他们用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需要我们以‘追光者’的信念传承下去。”他勉励同学们,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做信念如磐的追光者、勇于担当的行动者、心怀家国的传承者,让青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绽放光彩。
走出纪念馆,卫艳向江延湖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长征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照亮前路的明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就是要带着这份坚定信念,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文昌里街区的文化传承
从红色热土到文化街区,思政教育的课堂在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中国戏曲博物馆内,江延湖带着临川四梦up团一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戏曲中的传承密码。他们了解了中国戏曲萌芽、形成、成熟、繁荣、嬗变、革新的历史脉络,学习了戏曲文学、戏台人物、表演功法、艺术语言、戏曲演员的四项基本功等戏曲知识,欣赏了千变万化的舞台妆容、描龙绣凤的戏曲服饰、包罗万象的舞台布景,美轮美奂的戏台建筑、风格各异的戏曲音乐。
“戏曲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江延湖与同学们交流时表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穿越四百年依然动人,正是因为其中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他鼓励师生保持对戏曲文化的热爱,通过本次“文化赣鄱行”,主动学习更多戏曲基础知识,深化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做戏曲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传播者,讲述中国戏曲故事,介绍江西戏曲文化,奏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强音,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戏曲文化传播的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从于都河畔的长征精神到抚州临川的戏曲文化,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在历史现场与文化深处,读懂责任与传承的分量。正如青衿逐红实践团在实践总结中所写:“赣鄱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动人的红色故事,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青春注入奋进的力量。”(江西科技学院李倩、何强江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