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理工学院“一线课堂”:以多元实践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为讲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南昌理工学院积极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课多师”示范团队,取得显著成效。
江西新村话情长 谱民族团结新篇
近期,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征集活动中,该课程荣获高校组专题课一等奖。
校党委书记万年辉、团委书记陈磊、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进及实践队师生代表来到阿克陶县江西新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昌理工学院“一线课堂”调研走进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江西新村》座谈会。
会上,校领导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融洽。江西新村村书记详细介绍了新村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助,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会后,实践队采访了多位护边员。他们中有历经风雨的老战士,也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年。队员们用心记录下他们守护边疆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坚韧与担当,令人动容。
博物探源寻古韵 戍边基地铸忠魂
自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以来,南昌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突破传统单一教师授课模式,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力量,精心组建跨院校、跨专业的协同教学团队。
团队踏入克州团委,校党委书记万年辉立足党的民族政策与高等教育使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进介绍了团队汇聚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以及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族学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形成特色鲜明的“大统战+多学科”师资矩阵。
克州博物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克州地区悠久的历史脉络与多元的文化风貌。师生们穿梭其中,深刻领略到边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包容特质,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在心底悄然滋长。
团队奔赴戍边基地,参观边境防御工事,聆听了战士们坚守边疆的动人故事,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爱国戍边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每个人前行的道路,坚定了大家为保卫祖国边疆贡献力量的信念。
赣疆同行筑梦路 童心共绘团结梦
课程实施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一人一专题”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将教学内容科学划分为若干核心专题。每位授课教师立足自身研究专长,深耕特定专题进行深度讲解,实现了多学科视角的交叉互补与深度融合,不仅确保了理论阐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更显著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与吸引力。
团队前往阿克陶县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览形式,展示了阿克陶县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走进社区,团队开展了普通话推广,非遗漆扇制作体验和无人机科技介绍活动。丰富了社区小朋友的课余生活,在语言学习、文化传承和科技启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团队对社区儿童成长的关注和支持。
此次南昌理工学院“一线课堂”活动,从课堂上的理论深耕到边疆的实践行走,南昌理工学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纽带,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创新的每一个细节,写进扎根大地的每一步实践。这不仅是一堂课的创新,更是一所高校用行动践行的使命——让理论之树扎根实践沃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南昌理工学院张进、杨婷婷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