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帕米尔的“初心见证”:大学生携“考公志愿书”跨越万里寻访“党徽大叔”
一个普通的信封,承载着一位年轻人郑重的人生选择——考公务员的志愿书。而将它从英雄城南昌带到5000公里外帕米尔高原的主人公,江西科技学院“石榴花开筑梦疆来”实践服务队成员来恺睿,此行一个朴素的愿望:请那位用行动诠释党员本色的“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在这份象征着他未来方向的“志愿书”上签下一个名字,做一份关于初心的“见证”。
来恺睿去年跟江西科技学院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一起专访了载誉而归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米拉迪力·麦麦提阿伍拉。访谈间隙,米拉迪力翻出手机里一张和“党徽大叔”的合照。他讲述的这个发生在帕米尔高原的平凡瞬间,却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在了来恺睿的心田。
作为工作室的成员,来恺睿见过许多感人的故事,但“党徽大叔”亮出党员徽章时那份纯粹的“应该”,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彼时,他正默默准备着公务员考试,书本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似乎第一次找到了具体且有温度的注脚。“党员的身份,就意味着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不求回报地做那些‘应该做’的事——这难道不正是我选择考公,希望未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所在吗?”这个念头,让来恺睿对远在帕米尔的“党徽大叔”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愿,来恺睿参加了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石榴花开筑梦疆来”实践服务队的一员。7月11日,他和另外11名师生跨越万里山河,终于见到了“党徽大叔”,并在42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了一堂薪火相传的思政课。
队员们在“党徽大叔”家里围坐成一圈。“大叔,您常说党员要‘站出来’,这背后是怎样的信念?”“我们大学生总说‘爱国’,是不是也该从像您这样‘爱家乡’开始?”阿布都加帕尔大叔摩挲着胸前的党员徽章,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说:“入党三十年,党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图回报’。”他望向屋外的草原,“咱们帕米尔的生活不容易,党员就得在乡亲们需要的时候顶上去。”他谈到,党员的价值在于行动,“不能只说不做,要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干实事。”朴实的话语里,藏着戍边人最直白的坚守,也让队员们对“党员担当”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他指着远处的雪山:“守好家就是守好国。党员的心,就该像这雪山一样坚定。”
此刻,来恺睿拿出了那个随身携带的信封。“大叔,您帮助游客后亮出党员徽章的故事,那句‘我是党员,这是应该的’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像您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他展开信封,露出里面的“考公志愿书”:“我选择考公务员这条路,就是希望将来也能像您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群众做实事。这份‘志愿书’,代表了我未来想走的路。今天,我跨越万里来到这里,恳请您在这份‘志愿书’上签下您的名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签名,而是希望您——一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本色的前辈——能为我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选择,做一个‘见证’。我想让它时刻提醒我,无论将来在哪个岗位,都做一个像您一样‘不图回报、只做实事’的人。”
阿布都加帕尔大叔专注地听着,脸上露出理解而温暖的笑容。他接过信封和笔,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阿布都加帕尔·猛德。这个签名,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一位老党员对年轻一代选择为人民服务道路的认可,是对其初心的庄重“见证”,更是两代人之间关于责任与奉献的精神接力。
屋里响起掌声。阿布都加帕尔大叔的库姆孜琴声随之响起,旋律里有欢笑、有对党的感恩。“现在年轻人都为我点赞,其实该点赞的是党。”他望着围坐的年轻面孔,眼神格外认真,“我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你们有文化、有想法,就像草原上的新草,要扎深根、抱成团。帕米尔的草为什么能挡住风沙?因为它们长在一起,一棵也不偷懒。”这番话让队员周艺深受触动:“大叔,您守在这里30年,会不会觉得辛苦?”阿布都加帕尔大叔指着墙上的地图,木吉乡的位置被红笔圈出:“这里是中国的土地,我们守着家,就是守着国。你看这雪山,一年到头不化,党员的心也该像雪山一样,坚定得很。”
返程路上,帕米尔草原辽阔无边。来恺睿知道,这封被帕米尔阳光和“党徽大叔”祝福加持过的“志愿书”,将是他未来路上最珍贵的灯塔。而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从这堂跨越5000多公里所追寻的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汲取到了关于坚守、奉献与初心的磅礴力量,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之我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江西科技学院何强江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