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对话千年非遗:赣南医科大学“红药匠”实践队的客家文化之旅
7月12日至16日,赣南医科大学药学院“红药匠”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西省龙南市,开展以“探访客家非遗,传承匠心文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感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体悟薪火相传的匠心精神。
织锦经纬间的七旬传承
关西新围的古朴院落中,一幅生动的“织女图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非遗客家织带传承人黄竹英正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她以棉、麻、丝为原料,运用独特的“挑经织纬”技法,在一梭一线的穿梭中,将靛青、赤红、金黄的细线编织成一条条精美的织带。
“这带子捆过族谱、缠过新嫁娘,是客家人的命根!”黄竹英的话语中满是对织带的深厚情感。七十年来,她用织带编织出客家人的迁徙史诗,让这门技艺在时光流转中得以传承。
竹编岁月里的六旬坚守
龙南竹编传承人徐昌添的指尖捻着细篾,全身心投入到编织工作中。那些柔韧如发丝的竹丝,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凭借“六角编”的精湛技艺,不断流转、组合,渐渐勾勒出竹器的雏形,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竹编于我,是一生的热爱与坚守。”这份执着与热情的背后,是徐昌添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在他眼中,竹丝并非冰冷的材料,而是能够编织岁月的筋骨,承载着客家文化的记忆。
活态非遗中的客家魅力
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栗园围,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丰富多样的客家非遗文化。竹篾在指尖灵动翻飞,转眼间化作一只只精巧的雀鸟;剪刀下,红纸绽放出春日的生机与喜庆;芒杆粄蒸腾的热气带着阵阵稻香扑面而来;织机上,时光被梭成五彩斑斓的彩带。
米酒的醇甘在舌尖缓缓漾开,擂钵茶研磨出的清香弥漫整个屋子。在这场与客家非遗的深度互动中,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生命力”。他们不仅学习了竹编、剪纸等传统技艺,更与客家非遗项目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此次实践活动,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保护非遗,既要守护匠心,更要为它找到与时代共振的脉搏。”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学习,古老的客家非遗技艺正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续写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赣南医科大学袁东波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