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红色记录本里的五十年守望

发布时间:2025-07-25 23:18:02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2025年7月6日,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镇西湖村,盛夏午后的阳光晒得稻穗发亮。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踏入范家村一户农家小院时,桌上那本印着金黄党徽的红色册子,瞬间攫住了队员们的目光。同行的三位年轻党员一眼认出:是《党支部会议记录本》,再熟悉不过。

执笔的正是西湖村范家组村民范桂生,这位老人闻声抬头,银发像落满了雪,眼神却清亮得很。女儿正帮他往钢笔里注满墨水。听说来访者是大学生党员,老人颤巍巍走上前,亲热地把大家引进屋,指着墙上褪色的老照片念叨:“大学生,好啊。差不多就你们现在这个年纪,1969年那会儿我刚当兵,走了不少地方。就在当兵的时候,1972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泛黄相纸里,穿军装的青年身姿笔挺,身后是延绵的黄土高坡。五十载光阴,在青年与老者的身影里轻轻重叠。

image.png

足迹:丈量山河的青春与信仰

“延安的窑洞,湖南的山水,还有现在咱脚下的江西红土地,都留下了脚印。”老人指尖划过照片,声音陡然铿锵。实践队成员程熙媛凝视着照片里那双清亮的眼睛,忽然读懂:范桂生年轻时的足迹,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串联,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灯塔,是一部“刻进脚板”的革命史诗。在陕北窑洞悟透星火燎原的信念,于湘江两岸淬出血火锻造的坚韧,最后扎根赣鄱大地——这片共和国的摇篮,把青春浇筑成信仰的界碑。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方热土,都在悄悄锻造着那“烙进心里”的责任。这责任,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在五十年党龄里沉淀、结晶,最终化为此刻平静话语中,那份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赤诚。

墙上的行军路线图与桌上的会议记录本,构成一名党员跨越半世纪的行迹:从烽火岁月的冲锋陷阵,到和平年代的笔耕不辍。

image.png

坚守:笔墨间的千钧之责

“党的事,再小也得记清楚,落笔了,心才安。”范桂生的手抚过纸页,翻开那本红色记录本,页面整洁,字迹工整,从会议时间、参会人员,到讨论议题、决议内容,桩桩件件,皆被一丝不苟地镌刻于纸页之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村庄变迁的年轮、是集体决策的脉动,仿佛每一次触碰,都在唤醒一段段带着泥土气息与集体体温的鲜活记忆。这朴素的话语与眼前沉甸甸的册页,如同无声的教诲,让三位新发展的预备党员,对“笔墨间的千钧之责”有了更切肤、更滚烫的体悟。这一刻,年轻党员们真正读懂:“最厚重的忠诚,藏在一笔一画的敬畏里;最滚烫的初心,写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

传承:青春与信仰的同频共振

告别时,阳光将本上的党徽染成鎏金,也照亮三位青年眼里的光。姜毅杰想起老人那句“落笔了,心才安”,连夜修订支部记录规范;程熙媛抚摸军装照上的年轻面孔,决心重走红色足迹;万雨辰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他五十年的坚守,终于让我们懂得——信仰不是口号,而是把责任刻进生命的年轮。”

这本普通的红色记录簿,恰似百年大党的精神切片: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乡村振兴的案头,从枪杆子打江山到笔杆子守初心,变的是一代代人的身影,不变的是那枚金色党徽下“把人民写进生命”的誓言。

当青年党员从老人手中接过记录本,传递的不仅是一册纸张,更是五十年风雨淬炼的信仰密码。它昭示着——在数据奔涌的新时代,唯有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代码写进青春,才能跑好属于这代人的长征路。(江西财经大学姜毅杰、万雨辰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