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于飞兴乡土,青衿助梦启新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白凤兴泰”助力泰和乌鸡特色产业发展
“世界珍禽,泰和乌鸡”,这一拥有2200多年养殖历史的珍贵禽种,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新生机。7月17日至23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白凤兴泰”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深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泰和乌鸡全产业链调研,为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溯源“白凤”传奇,解码千年珍禽
实践首日的座谈会上,共青团泰和县委员会副书记应智豪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鼓励团队成员做到“理论要扎实,实践要务实”,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增长自身才干。同时,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志埔深入浅出的讲解揭开了泰和乌鸡的神秘面纱,关于乌鸡十大特征的“4321”归纳方式让队员们对泰和乌鸡有了初印象。
探访养殖基地,见证生态培育
实践团深入武山脚下的林下养殖基地实地考察。在这里,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乌鸡,感叹“丝毛、绿耳、五爪、胡须、缨头、丛冠、毛腿、乌皮、乌骨、乌肉”十大特征所言不虚,在乌鸡科技小院参观时看到的文字记载终于化为了生动的图景。养殖基地内新奇的装置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诱虫灯、乳头式饮水装置等现代化养殖设备与传统生态理念相得益彰。“不饮武山水,不是武山鸡”的养殖古训,在曾作为央视《三餐四季》节目拍摄地的乌鸡园得到完美诠释。低矮植被与武山活水的自然搭配,让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到“生态优先”的养殖理念。
走访产业链条,探寻发展路径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泰和乌鸡产业链上的四家标杆企业,从深加工到终端销售,完整绘制出乌鸡“产业版图”。乌鸡白凤丸、乌鸡蛋布丁、白凤乌鸡酒和乌鸡咖啡等明星产品轮番登场,令队员们耳目一新。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队员们总结出“科研合作、电商渠道、年轻客群”这三大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校园宣讲传文脉,青春助力振兴路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在泰和县实验小学及泰和中学初中部,实践团发现许多学生对本土乌鸡文化认知有限。为此,团队精心设计互动宣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乌鸡文化。团队还建议当地编写特色教材,开展乌鸡主题绘画、研学等活动,这一建议获得校方高度认可。
直播带货促销售,“白凤”飞入万家屏
7月18日晚间,实践团化身“带货主播”,通过中英双语介绍、现场试吃等生动形式推广乌鸡产品。直播实现场关人数812人,点赞量超5.3万,销售转化显著。“虽然紧张到手抖,但看到不断跳动的评论区和下单量,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队员们兴奋地表示。
实地调研结束后,队员们确立了“白凤IP年轻化”的推广策略。目前,实践团已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一系列账号持续更新实践动态,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泰和乌鸡。下一步将推出乌鸡主题表情包等创新传播内容,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白凤振翅,青春接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这群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青年学子们正以满腔热忱和坚实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当传统与创新相遇,当青春与乡土交融,泰和乌鸡的下一个千年传奇,定会在青年们手中续写得更加精彩。(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白凤兴泰队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