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匠心绘瓷韵 文化自信砺新程——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景德镇探寻非遗传承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近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小青莲”社会实践队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陶瓷博物馆、古窑民俗博览区及陶溪川文创街区,用青春脚步丈量千年文脉,以青年视角探寻陶瓷技艺的守正创新。
(图为“小青莲”社会实践队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照片)
循足迹·窑火里的千年回响
“一部陶瓷史,半卷在御窑。”实践队首站探访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斑驳窑炉遗迹中,藏着千年未凉的窑火传奇——队员们透过考古展品与遗址复原场景,触摸明清皇家御瓷的烧造历程,在“一器成,百工巧”的故事里,读懂古代工匠对“极致”的执着。这片静默遗址恰似摊开的匠心史册,既记录拉坯成型的指尖功夫,也见证中华陶瓷文明穿越时空的璀璨。
在中国陶瓷博物馆,青花、粉彩、颜色釉在展柜次第铺展,队员们顺着展线梳理陶瓷从泥土到瑰宝的进化脉络;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作坊里,陶轮旋转声、利坯刀具轻响、画坯笔尖摩擦声交织成最生动的“非遗课堂”,队员们举着相机,定格匠人指尖流转的分毫技艺。
(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感受工匠精神与非遗魅力)
访匠人·指尖上的传承密码
实践中,队员们专访江西省省级非遗传承人、景德镇粉彩传承人周国生。他握着刚画的瓷碗笑言:“你们思维活跃,是激活非遗的新生力量。既要珍视传统匠心,更要勇于探索创新,让中国瓷韵在世界舞台更加闪耀。”随后,队员们围在拉坯机前尝试:看似简单的“把泥巴捏圆”,实则要手心发力均匀;画坯时一笔下去,浓淡深浅都藏着门道,这才真切体会到“七十二道过手,道道见匠心”的分量。
(图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技艺传承人周国生老师为队员们演示画坯工艺照片)
青年行·镜头里的瓷都新声
带着收获,队员们当起陶瓷文化“青春代言人”。御窑厂红墙下,他们对着镜头讲“御瓷为何成国之重器”;博物馆前,用“青言青语”解读“瓷器里的传奇”。随手拍的短视频中,既有拉坯时泥土“听话”的治愈画面,也有匠人“一辈子做一件事”的动人故事,成了网友眼中“超接地气的非遗科普”。
深调研·青春里的创新答案
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灯火里,藏着老瓷都的新模样。实践队在此发放问卷、与年轻陶艺师交流,听他们讲“3D打印做瓷坯”“动漫形象绘青花”的尝试。一位刚毕业的陶艺生指着设计的“国潮瓷杯”说:“老一辈把嘱托刻在瓷上,我们就把行动做在当下——让非遗长出青春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图为队员们在陶溪川创意市集采访调研青年陶瓷手艺人)
此次“文化赣鄱行”中,“小青莲”实践队把“思政课”搬进了窑厂、作坊、文创街区。队员们说,走过的每寸土地都在讲: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御窑遗址里的历史厚度,是匠人指尖的技艺温度,更是青年脚下的创新力度。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千年瓷韵在青春里流转,让中华文脉在实践中延续。(文/李爽爽;图/郑艺、王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