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非遗薪火:江西机电职院“逐光”社会实践队助力东浒汉戏马灯焕新生
铿锵的锣鼓敲响盛夏,翻飞的马灯舞动乡情。近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逐光”社会实践队奔赴江西省铜鼓县东浒村,开展了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文化对话,用当代青年的热忱守护千年忠义魂,为赣西民俗文化活化石注入新生机。
溯源:在历史中触摸忠义之魂
东浒汉戏马灯肇始于明代中叶,以“刘关张赵”四骏为形,演绎三国英豪的忠义传奇。队员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袁龙生师傅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这项起源于明朝中晚期、融合湖北汉调唱腔的独特艺术形式。队员们了解到,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典三幕戏,通过激烈马灯阵型、锣鼓喧阗与高亢唱腔,将“忠勇仁信”的民族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得知这项承载深厚民俗价值的艺术,如今却因资金、人手匮乏,面临传承断代风险时,队员们的神情变得凝重:“这么宝贵的文化,我们也要学一学,把它宣传出去”。
传习:青年接过传承薪火
师生们当即拜师袁龙生和他的团队,从零起步系统学习汉戏马灯经典作品。“马灯要‘活’起来,步法要稳,眼神要定,记住你们扮的是忠义角色!”在排练场,师傅们逐句解析唱腔韵脚,示范马灯腾转要诀。队员们顶着40℃高温挥汗苦练,从最基础的步伐、阵型转换学起,一遍遍练习模拟“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场面。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马灯竹架磨红了掌心,唱段重复百遍直至喉哑。训练中步伐凌乱、阵型出错是常事。师傅们耐心地手把手纠正。每一次重复,都让队员们对这份古老文化多一份敬畏。“看着师傅们顶着高温认真教我们,这份情义和执着,让我们觉得再难也得坚持下去。”队员们擦着汗,目光坚定。
绽放:青春展演满堂彩
学习的成果终于在东浒乡亲们面前迎来检验。东浒千年古樟前,人头攒动,锣鼓铿锵响起,年轻的身影手持绚丽的马灯竹架登台。8名队员化身“四马四兵,”随着激昂的汉调唱腔,阵型变换迅捷有力。马铃疾响、刀光翻飞间,过五关的惊险、古城相拥的激昂被演绎得荡气回肠。当“兄弟同心保家卫国”的唱词响彻夜空,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他们就学会了,还演得这么有味道!”一位村民拉着身边人的手,激动地说。这掌声,不仅是对精彩表演的肯定,更是对这群年轻人主动扛起传承责任的由衷赞许。
星火:照亮非遗未来路
这场特别的民间艺术学习,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非遗守护”责任课。队员们以身体力行的学习、复排与展演,为濒危的东浒汉戏马灯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乡亲们看到了这项本土艺术薪火相传的希望。袁龙生师傅看着台上青春的身影,感慨万千:“看到大学生们这么认真学、用心演,我这心里,真比喝了蜜还甜!老祖宗的东西要活下去,就得靠这些有心的年轻人来接力啊!”
祠堂前的灯火渐熄,青春的接力却永不落幕。当青春的热忱与四百年的非遗文化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精彩的展演,更是守护文化根脉的璀璨星火。实践队员们用行动证明,青年一代正勇敢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这台承载着忠义之魂的汉戏马灯表演,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与乡亲们的期盼中,正被重新点亮。(文/罗钰玮、郑瑶瑶 图/林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