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润童心: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薪火乡传”团队以支教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薪火乡传”中华文化传承团赴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伟见国学馆开展志愿支教活动。团队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丰富课程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为乡村儿童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醒狮点睛 启智润心
团队在伟见国学馆精心组织多场传统文化教学活动。首场“舞狮文化”主题活动,采用“讲解+观影+互动”模式,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活动伊始,志愿者带来了通俗易懂的舞狮知识讲解,借助PPT系统介绍了舞狮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随后,团队选取国学动画电影《舞狮少年1》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孩子们在光影流转中感悟舞狮艺术的独特魅力。观察发现,孩子们对影片中呈现的岭南建筑、民族服饰、民乐鼓点等传统文化元素兴趣浓厚,不时发出惊叹。为此,团队特别设计了“舞狮知识小达人”互动问答环节,围绕“舞狮表演中红色代表什么?”“狮头为什么要点睛?”等紧扣影片内容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在趣味问答中深化对舞狮文化的理解。
灵塑生肖 承古育新
第二场活动聚焦“十二生肖”文化主题,通过黏土手工制作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具象感知。志愿者首先向孩子们阐释了十二生肖的文化渊源、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传统哲学思想。随后在团队成员们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彩色黏土精心塑造出个性化的生肖作品,一只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小老鼠”“小兔子”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生肖符号的认识,更增强了对属相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妙绘伞韵 匠心传薪
第三场活动以“纸伞之美”为主题,团队组织孩子们亲手绘制油纸伞,在动手实践中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志愿者通过生动的讲述,为孩子们梳理了油纸伞的演变历程:从春秋时期“鲁班造伞”的传说起源,到唐宋时期油纸伞工艺的成熟鼎盛,再到当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讲解清晰展现了这项技艺的悠久历史。实践环节中,素雅的油纸伞面成为孩子们挥洒创意的空间,凉亭古塔、白鹤落花等充满童趣的图案跃然其上。绘制过程中,志愿者适时阐释“匠人匠心”的深刻内涵,并引用“千锤百炼方成器”的制伞匠人典故,引导孩子们领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星火映新程 文脉续华章
本次系列支教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通过舞狮文化体验、生肖黏土制作、油纸伞绘制等特色课程,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家国情怀。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他们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更多如传统剪纸、节气民俗等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为守护民族根脉、培育时代新人贡献青春力量。(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