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走出的“点灯人”——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宜春学院杰出校友闵嗣生
闵嗣生,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现为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奉新县第一中学校长。
这位从宜春学院走出的数学教师,用29年时光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传奇:将“最差班”逆袭为“标杆班”、创新“123”党建工作法获省级奖项、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他的故事,是宜春学院“厚德尚能”校训的生动诠释,更是一曲教育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进长歌。
从“差班逆袭”到“名师孵化”,用匠心守护每个梦想
1996年,闵嗣生从宜春师专数学系毕业,踏上三尺讲台。有一年,面对基础薄弱、士气低落的“差班”,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用“笨办法”走进学生心里: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走遍县城的大街小巷,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有个学生因父亲重病想辍学,他悄悄垫付了学费,并联系当地企业资助;他将枯燥的公式编成抗战故事——用“二次函数”解析地道战的布局,用“概率论”讲解密码破译,课堂从没人睡觉到座无虚席;他让学生们两两结对,成绩好的帮基础差的,每周评选“最佳搭档”。一年后,这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35分。
“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而是手工匠人的慢功夫。”闵嗣生说,“你真心对学生好,他们能感受到。”如今,他当年的学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每年教师节,办公室总会堆满来自各地的贺卡——其中一张写着:“老师,我现在也成了班主任,正在用您教我的方法,去改变更多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朵,关键在于如何浇灌。”闵嗣生坚信,“教育没有捷径,唯有用心。”担任校长后,他推动“双减”政策落地,优化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编程竞赛等融入教学;他发起“科技+”系列活动,组建科技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他更以身作则,即便担任“一把手”,仍坚持站在教学一线,执教的《青春向党,不负人民》思政课获宜春市书记校长讲思政课比赛第一名。
“123”党建工作法铸魂,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血脉
作为江西省特级教师、中共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闵嗣生深知党建对教育的引领作用。他创新推行的“123”党建工作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抓手,以“红色文化研学、党员示范岗、师生结对帮扶”为平台,成为江西省中小学校党建的标杆,也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走到“心里”。
他带领学生重走方志敏烈士的革命路线,在怀玉山脚下,孩子们亲手触摸刻着“清贫”二字的石碑;数学组党员教师开发“数学史中的红色密码”课程,用“黄金分割”解析延安窑洞的建筑美学,用“微积分”讲述长征路线的战略智慧;他牵头成立“党员名师工作室”,为每个班级配备“红色导师”,定期开展“与英雄对话”主题班会。
“党建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地到每一次师生互动中。”闵嗣生说。在他的推动下,学校的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宜春学院走出的“点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真谛
“是宜春学院教会我,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信仰。”提及母校,闵嗣生的语气充满感激。1993年9月,他怀着对数学的热爱走进宜春师专数学系,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记得刚进入师专学习的那年,我因对当教师职业还不是很理解而一度消沉,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那段时间,是班主任付涌老师每天放学后陪我谈心,给我讲教育家的故事,激励我努力学习,还悄悄往我书包里塞过几本励志书籍,他总说‘低谷时更要昂着头走路’,这句话成了我后来面对困难的铠甲,也正是他的教导引领,我立志要学好本领,毕业后要当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好教师。”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闵嗣生对母校和恩师充满了感激与认可。
“母校的‘厚德、尚能、博学、笃行’校训,始终是我从教生涯的指路明灯。”他寄语宜春学院的学子:“希望你们永葆教育初心,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结合;锤炼过硬本领,拥抱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传递温暖力量,用真诚与善意影响他人。无论未来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你们是宜春学院的孩子,这里永远是你们的精神港湾。”
“未来的中国,必将是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闵嗣生坚信,“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他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融合,推动智慧教室全覆盖;他期待与更多高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公平;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受教育”到“强本领”。
从宜春学院到奉新一中,从数学教师到教育管理者,闵嗣生用29年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誓言。他的故事,是匠心与大爱的交融,是传承与创新的共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他如一盏明灯,照亮更多教育者的前行之路,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微光照亮未来,以初心铸就师魂。(袁璐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