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科大学:以红医精神赋能思政课建设
近日,赣南医科大学举行“永远的红医”情景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与会人员围绕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展开深入研讨,推进该课程迭代升级。“永远的红医”情景思政课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课程组采用“艺术+思政”“师生同堂”的方式讲述几位红色医生的故事,带领学生思考红医精神的铸就密码。此次备课会是该院深化“红医马灯”党建品牌建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打造思政育人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医故事,持续深化“红色基因、苏区味道、赣医特色”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思政“金课”。
资源融合深挖赣南红土地上的“活教材”
学院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郭大力故居等10余家红色场馆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展览、现场讲解、重走红军路、体验红军医护工作等形式,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成为最生动的育人素材。学院制定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将红色故事、卫生史料转化为教学案例与模块,融入思政必修课,并开设“红医精神”通识课程,构建全新教学范式,让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育人的鲜活素材。
方式创新打造多元互动的“新课堂”
在教学创新之路上,学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打造出多元互动的思政“新课堂”。学院系统开展“新红医”党建工作坊、“求是”学术讲坛、“求新”教学沙龙等品牌活动,汇聚校内外专家学者与优秀教师,共同研讨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为教学创新注入智慧源泉。建成全国首家苏区卫生主题博物馆,并固定为新生“入学第一课”主课堂,采用“实体馆 +数字馆”双轨并行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放,拓宽了教学时空。依托馆藏开发的“小课桌续写大红医”网络微课,上线后收获师生一致点赞,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情景思政课“永远的红医”持续升级,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情景还原等创新手段,让思政课既有“言值”又有“颜值”,红医精神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入脑、入心、入行。
成效斐然收获思政育人的“丰硕果”
经过持续不懈地建设与努力,学院育人成效显著。聚焦红医精神育人,先后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其他各级各类课题总计二十余项。在学术交流与会议承办上成绩斐然,成功承办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科研分会 2024年年会暨红医精神研讨会等多场全国性、全省性会议,为红医精神的研究与传播搭建了广阔平台。在教材建设与成果推广方面表现突出,出版“苏区卫生研究丛书”,为红医精神传承提供重要载体。思政课育人经验被《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了学院在红医精神赋能思政课建设方面的丰硕成果与广泛影响力。
展望未来,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建+思政”工作范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与载体,持续深化红医精神赋能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红医精神特质的新时代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