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职业中专数控车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近日,江西省大余县职业中专数控实训中心内机器轰鸣、火花闪烁,为期两天的数控车技能大赛在激烈角逐中圆满收官。来自学校数控专业的16名优秀学子齐聚赛场,以精湛技艺比拼专业硬功,用精准操作展现技能风采,不仅为校园注入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更直观呈现了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扎实成果。

本次数控车技能大赛以“贴合企业生产实际、对标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精心设置“理论考核+实操加工”两大核心环节,实现对选手专业能力的立体化检验。
理论考核环节聚焦数控加工领域的“硬核知识”,试题涵盖数控编程原理(如G代码、M代码应用)、机械加工工艺(如刀具选择、切削参数设定)、设备安全规范(如车床操作规程、应急故障处理)三大模块,重点考察选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与灵活运用能力,杜绝“只会操作、不懂原理”的技能短板。
实操加工环节以企业真实精密零件加工任务为原型,要求选手在4小时内完成指定零件的全流程加工——从读取零件图纸、编写加工程序,到调试机床参数、装夹工件,再到最终的尺寸校验与精度控制。待加工零件包含圆弧、螺纹、台阶等复杂特征,对尺寸公差(要求±0.02mm)、形位公差(如同轴度≤0.01mm)及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需达Ra1.6μm)提出极高要求,完全复刻企业生产中的高标准。
比赛现场,16名选手身着实训服、佩戴护目镜,迅速进入“战斗状态”。面对精密的数控车床,他们动作娴熟、神情专注:先仔细研读零件图纸,在草稿纸上快速规划加工步骤;随后熟练操作机床控制面板,逐行输入编程指令并反复核对;装夹工件时,用百分表精准校准,确保工件定位误差小于0.005mm;加工过程中,不时停下机床,用卡尺、千分尺测量尺寸,根据误差微调切削参数,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为保障赛事公平性与专业性,本次大赛特邀校内3名资深数控专业教师与2名来自本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评委组。评委们手持评分细则,围绕“加工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达标情况)、工艺优化(加工程序合理性、加工效率)、操作规范(机床操作流程、工具使用)、安全文明生产(设备维护、现场整洁度)”四大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对每一件加工成品都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检测,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专业。
经过两天的紧张比拼,各奖项最终尘埃落定。23数控1班罗海龙同学凭借“理论扎实、实操精湛”的综合表现脱颖而出,以总分95分的优异成绩斩获一等奖。其加工的零件不仅尺寸误差严格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表面粗糙度精准达到Ra1.6μm,更在工艺方案上展现出巧思——通过优化切削路径,将加工时间缩短了15分钟,兼顾精度与效率,赢得评委组的一致好评。此外,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所有获奖选手均获得荣誉证书与实训耗材奖励。
“这次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我技能成长的新起点!”一等奖获得者罗海龙在赛后分享道,通过实战,他发现自己在复杂零件工艺优化上仍有不足,也从其他选手身上学到了“多工序合并编程”的高效技巧。其他参赛选手也纷纷表示,此次大赛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了“校园学习”与“企业岗位”的差距,未来会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
校领导在大赛总结会上强调,举办数控车技能大赛是学校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理念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从三方面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一是持续优化“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加工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二是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更新一批与企业同步的数控车床、测量仪器,提升实训硬件水平;三是深化与本地制造业企业的合作,邀请更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开展“订单式培养”,进一步打通“课堂到岗位”的培养通道。
此次数控车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技能、交流学习的平台,更彰显了大余县职业中专“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技能竞赛为抓手,锤炼学生专业硬功,为制造业领域输送更多“懂技术、善操作、能创新”的工匠型人才,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余县职业中专供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