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职业中专幼儿保育专业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以“真场景”赋能“准幼师”岗位胜任力

发布时间:2025-10-16 16:17:43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闫景真

为打通幼儿保育专业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的壁垒,大余县职业中专幼儿保育专业聚焦“还原幼儿体育课堂真实场景”核心目标,精心组织开展体育实践教学活动。活动以“准幼师”身份为切入点,让学生全程参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现场授课、互动引导等关键环节,通过“沉浸式实操+针对性检验”的模式,重点锤炼学生教学方案落地能力与课堂突发情况应变水平,为其未来无缝衔接幼儿教育岗位筑牢实践根基。

实践教学核心成果:从“会设计”到“能落地”的能力跨越

技能闭环初步形成,方案可行性显著提升。依托“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方案打磨”的渐进式培养路径,学生已具备独立设计符合3-6岁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方案的能力。经实践检验,85%以上学生可规范撰写包含“活动目标、物资准备、实施流程、延伸拓展”四大模块的完整教案,教案中不仅明确了“增强幼儿肢体协调性”“培养规则意识”等具体目标,还针对性设计了适配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活动难度梯度。与实践前相比,方案在“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三大核心维度的综合可行性提升60%,有效解决了“纸上设计难落地”的痛点。

教学实操能力突破,课堂应变力持续增强。活动创新采用“模拟幼师授课+同学扮演幼儿”的场景化训练模式,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切换中积累实战经验。一方面,学生通过反复打磨,逐渐掌握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小皮球,圆溜溜,拍一拍,跳得高”)、色彩鲜明的道具(彩虹伞、泡沫积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技巧,课堂参与度引导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针对“幼儿哭闹不愿参与”“活动中争抢道具”“秩序混乱难以把控”等常见突发情况,60%的学生能快速运用“共情安抚”“趣味转移”“规则引导”等方法化解,例如通过“你愿意当小老师帮我分发道具吗”的话术安抚哭闹幼儿,教学应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

现场教学亮点成效:以“细节控”筑牢“高质量”教学根基

场景化教学深度落地,角色代入感全面增强。为最大化还原幼儿园真实教学环境,活动现场精心布置模拟幼儿园活动场地:不仅在角落摆放绘本阅读区、建构游戏区,还在核心活动区配备幼儿常用的小皮球、平衡木、动物头饰等器械。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幼师角色”,75%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小口令”调动课堂秩序(如“小手搭肩膀,我们排成行”“小嘴巴闭闭好,小眼睛看老师”),并借助趣味道具设计互动环节——例如佩戴兔子头饰带领“幼儿”开展“小兔跳跳找食物”游戏,用彩色呼啦圈搭建“山洞”组织钻爬活动,让课堂互动氛围热烈且有序,有效解决了“学生不敢教、不会引”的问题。

image.png

教学流程规范性升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活动严格要求学生遵循幼儿体育教学“热身-核心活动-放松”的黄金流程,并通过“教师示范+小组互评”的方式规范每个环节。在热身环节,80%的学生能结合活动内容设计针对性关节活动,如开展“手腕转转转”“脚踝扭扭扭”等小练习,避免幼儿运动损伤;在核心活动环节,能根据“幼儿”表现灵活调整活动强度,例如发现“幼儿”体力不支时,及时将“快速跑”改为“慢走找朋友”;在放松环节,均采用“轻柔拉伸+儿歌伴奏”的方式,如伴随《小星星》旋律带领“幼儿”做肩部、腿部拉伸,既帮助幼儿缓解疲劳,又强化了课堂趣味性,充分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image.png

安全教学意识贯穿全程,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第一”是幼儿教学的核心原则,本次活动将安全实操训练融入每一个环节。授课前,所有学生均能主动开展“双检查”:逐一清除场地内的小石子、塑料袋等杂物,仔细调试平衡木、滑梯等器械的稳固性;活动中,65%的学生能时刻关注“幼儿”的动作安全,对“推搡同伴”“攀爬器械”等违规行为,能及时用温和的语气制止(如“小宝贝,我们要轻轻走,不然会撞到好朋友哦”),并耐心讲解安全规则;活动后,还会引导“幼儿”一起整理道具,培养安全习惯。安全意识从“被动提醒”转变为“主动践行”,为未来岗位安全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余县职业中专供图文)